Bose 究竟如何成為“Sound by Bose”?

已發表: 2025-10-31

很少有主流音頻品牌能像 Bose 那樣受到尊重。許多人認為,該品牌在音頻領域的粉絲群體與蘋果在科技領域的粉絲群體非常相似——那些使用 Bose 耳機或揚聲器的人很難轉而使用其他品牌。與 Apple 一樣,Bose 的音頻設備價格也非常高。 Bose 成功背後的秘訣據說是該品牌的易用性(只需將其從盒子中取出即可使用),最重要的是其非常獨特的聲音,或者正如許多人所說:“ Bose 的聲音”。

sound by bose

Bose 標誌性聲音 - 難以定義,但卻如此舒適和獨特

許多音頻專家都試圖描述 Bose 音頻特徵的獨特之處到底是什麼,但從未出現過明確的答案。 Bose 的耳機和揚聲器具有略帶溫暖、低音重音的聲音,聽起來豐富但又不會太尖銳。發燒友抱怨 Bose 的聲音缺乏高音、寬廣的聲場以及其他優質耳機(尤其是 Sennheiser 的耳機)所無法獲得的細節,但很少有普通音頻用戶不喜歡 Bose 的聲音。

這就是為什麼與其他音頻品牌不同,Bose 並沒有過多談論其音頻設備的技術規格——它沒有透露其許多耳機的驅動器尺寸,沒有提及其 ANC 的分貝級別,甚至沒有給出其音頻設備的頻率範圍。對於 Bose 來說,一切都與聲音有關——那種柔和、溫暖的聲音,大多數人都覺得很容易迷失其中。是的,ANC 也非常好,但 Bose 甚至在 ANC 流行之前就已經擁有一批狂熱的追隨者,原因很簡單——它的音頻簽名。是的,你必須為它支付高價,但成千上萬的人很樂意這樣做,這就是它的聲譽。根本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獲得它 - 您必須購買 Bose for Bose sound。直到最近,還是這樣。

由 Bose 發出聲音,但不在 Bose 設備上

最近,“Sound By Bose”字樣開始出現在不帶有 Bose 品牌的音頻設備上。 2024 年 5 月,摩托羅拉率先在其 Moto Buds+ 上通過這些文字吸引了人們的注意。 “Moto buds+ 帶來了 Bose 在主動降噪和 EQ 調諧方面的獨特專業知識,帶來了令人驚嘆的聲音體驗,”宣布其上市的新聞稿中寫道。值得注意的是,這些 TWS 的售價為 7,999 盧比,幾乎是 Bose TWS 官方價格的一半。

這不是一次性的。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推出了許多帶有“Sound by Bose”標籤的產品。其中一些最引人注目的是:

  • Skullcandy方法360 TWS
  • Skullcandy方法540 TWS
  • 倍思 Inspire XH1 耳機
  • 倍思 Inspire XP1 TWS
  • 倍思 Inspire XC1 夾式耳機
  • Moto Buds Loop TWS 耳機
  • 噪音大師 TWS 耳機
  • 噪音大師 Buds Max 耳機
  • Redmi K90 Pro Max 智能手機

雖然與 Bose 合作的所有品牌都已享有盛譽,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們中沒有一個(也許 Skullcandy 除外)以優質音質而聞名。此外,“Sound by Bose”提供的所有產品的價格都比 Bose 本身的同類產品低得多。

sound by bose smartphone

這次的合作似乎旨在讓品牌能夠為其產品增添高級感,同時不與 Bose 本身直接競爭。有點像一些手機品牌與傳奇手機品牌的合作,手機的攝像頭在不與品牌本身的攝像頭競爭的情況下獲得了高端吸引力。雖然有些人認為這樣的合作可能會以較低的價格提供優質品牌,從而對他們的“品牌價值”產生負面影響,但大多數品牌傾向於將其作為收入來源。

據我們所知,還有更多產品正在醞釀中。據我們的消息來源透露,據說更多品牌正在準備加入“Sound by Bose”潮流。 Bose 在這方面有一個合作夥伴和許可頁面,儘管那裡沒有完整的列表,並且只顯示了 Moto Buds+ 和 Lexie 助聽器。

但“Sound by Bose”聽起來像 Bose 嗎?

baseus bose
圖片:Lo Knows (YouTube)

當然,最大的問題是所有這些帶有“Sound by Bose”的非 Bose 設備聽起來是否真的像 Bose 設備?陪審團對此還沒有定論。雖然這些設備在市場上廣受好評,但評論者很快指出,雖然它們的音頻質量很好,但與 Bose 產品的音質還不太接近。當然,最大的原因是硬件上的差異——Bose 的設備在設計和優化時考慮了其標誌性的聲音,這對於其他設備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為 Bose 並未參與其設計和製造的所有方面。

就我們自己而言,我們使用過 Moto Buds+、Noise Master Buds 和 Noise Master Buds Max,我們的體驗好壞參半。雖然 Moto Buds+ 和 Noise Master Buds 的清晰度和總體音質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它們的聲音絕對不像我們從 Bose QuietComfort TWS 聽到的那樣,儘管它有一些陰影。另一方面,Noise Master Buds Max 確實能夠提供與 Bose QC 耳機系列柔和、溫暖的低音非常相似的音頻。不,這不是經典的 Bose 體驗,但考慮到 Noise Master Buds Max 的售價為 11,999 盧比,大約是 Bose QuietComfort 系列價格的一半,這令人印象深刻。

簡而言之,雖然“Sound by Bose”並不總能保證與我們從 Bose 設備獲得的聲音相媲美,但它通常似乎確實提供了非常優質的音頻。

上面寫著“Sound by Bose”——我應該買嗎?

正如我們之前所說,“Sound by Bose”設備的數量將會增加。 Redmi K90 Pro Max 搭載 Sound by Bose 的揚聲器將首次出現在智能手機上,我們聽說 Noise 和倍思可能會在未來幾天發布搭載 Sound by Bose 的便攜式揚聲器。 Bose當然沒有計劃退出音頻業務,將繼續生產自己的TWS、耳機、揚聲器、汽車音響系統等。但考慮到 Bose 設備真正的特別之處在於經典的 Bose 聲音,人們是否應該考慮投資一款配備“Sound by Bose”的設備,即使該設備不是由 Bose 製造的?

嗯,答案實際上取決於兩個因素:

您對 Bose 聲音有多重視
你願意投資多少錢

如果您不是 Bose 的鐵桿粉絲,只是尋找高品質的聲音,那麼大多數“Sound by Bose”設備聽起來就足夠了。事實上,即使您想要最好的“主流”聲音,配備“Sound by Bose”的設備也很有可能比同類產品中的其他設備聽起來更好。

如果您正在尋找 Bose 聲音但沒有購買 Bose 設備的預算(或意願),帶有“Sound by Bose”的設備也是一個足夠合理的選擇。您不會獲得真正的 Bose 聲音,但根據您的選擇,您將獲得具有體面到濃郁 Bose 風味的聲音。

但是,如果您確實不惜一切代價尋找經典的 Bose 聲音,那麼我們建議您選擇 Bose 設備,因為它最有可能提供這種聲音。其他耳機(例如 Noise Master Buds Max 耳機)接近典型的 Bose 聲音,但稍顯不足。這有點像在當地餐廳而不是在豪華的意大利餐館製作意大利面——有些人可能堅持後者,但前者很多時候也很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