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信任與最低權限

已發表: 2023-11-09

在不斷發展的數位環境中,網路安全已變得至關重要。 組織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需要採用強大的安全框架。 兩個著名的網路安全框架是零信任網路存取(ZTNA)和最小特權原則(POLP)。 本綜合指南探討了這些系統的技術面,使 IT 經理能夠評估它們的相似點、差異、優點和缺點,並最終選擇最適合其組織特定需求的框架。

什麼是零信任?

零信任 (ZT) 是一種挑戰傳統基於邊界的安全模型的安全模型,其運作遵循基本規則:「從不信任,始終驗證」。 零信任由 Forrester 首席分析師 John Kindervag 於 2010 年提出,旨在解決企業向雲端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例如有權使用線上帳戶的未經驗證的個人數量增加,從而增加了資料外洩的風險。

在零信任模型中,所有識別碼都經過嚴格的測試,並認識到網路中可能已經存在風險。 沒有任何實體,無論是個人或設備,本質上都是可信的。 在授予對資源的存取權限之前,需要進行持續的身份驗證、授權和驗證 (AAV)。 該模型能夠快速識別可疑行為並快速回應潛在威脅,從而減輕網路攻擊的影響。

零信任如何運作

零信任假設漏洞不僅存在於外部,也可能存在於內部,偽裝成看似良性的實體。 在零信任場景中,必須透過所有互動和存取請求不斷重新建立信任。 透過 AAV,每個實體都必須在每個入口點受到審查,無論其可信度如何。

  • 身份驗證採用多重身份驗證 (MFA) 和憑證儲存來驗證身份。
  • 授權根據工作描述和必要的資料存取來確定存取等級。
  • 驗證持續監控行為,以確保遵守授權和安全協議。

最小特權如何運作

最小特權原則(POLP)是一項獨特但同樣重要的安全原則,主張向實體授予執行其職能所需的最低級別的許可或授權。 它採用“需要知道”和“需要使用”策略,限制不必要的訪問,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潛在的攻擊面。

將您公司的數位生態系統設想為一個入口點網絡,每個入口點通往包含有價值資產和機密數據的不同區域。 POLP 確保每個使用者、應用程式和系統都有一組金鑰,只允許存取必要的區域,並在其目的實現後撤銷它們。

透過堅持最小特權規則,企業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其攻擊面,這是系統性地規劃出的惡意行為者所有可能的入口點的全部。 這種減少是透過以下方式成功實現的:

  • 限制不需要的實體的訪問
  • 減少入侵者侵入系統的入口點。
  • 限制其進入時的潛在影響程度

零信任和最小特權有什麼不同?

ZTNA 和 POLP 有四個不同:

1. 零信任是整體性的,而最小特權則注重權利和批准

零信任與最小特權之間的第一個區別在於它們的覆蓋範圍。 零信任在網路架構的各個方面都撒下了一張非常廣泛的網,對邊界主導的安全的傳統概念提出了質疑。 這意味著沒有任何實體,無論內部或外部,本質上都是值得信任的,即使它沒有試圖主動尋找敏感資源。

相反,最小權限主要側重於規範特定使用者或應用程式的權利和權限。 其範圍較窄,並且基於以下前提:實體僅有權獲得執行其指派的任務所需的最低存取權。

2. 最小特權是在細粒度層級強制執行的,而零信任則較具戰略意義

最小權限自然更細化,因為它限制每個實體或每個活動的存取。 它意味著精確的控制機制,保證使用者或應用程式僅擁有履行其職責所需的權限。

儘管零信任的方法可以是細粒度的,但它通常適用於更大的範圍,並專注於特定的網段、裝置或身分分類。 您經常會根據零信任理念來選擇 IT 基礎架構管理工具,這是在設計層面實施的策略性思維。

3. 最小特權比零信任更容易推出

零信任與最小特權之間的第三個區別是最小特權通常透過限制性控制系統、使用者管理和授權分配來實現。 一般來說,在已建立的網路架構中實施更容易。 另一方面,採用零信任通常需要對網路架構進行重大改變,例如網路分段。 它需要對整體安全框架進行深入的重新評估。

4. 零信任是主動的,而最小權限是對存取請求做出反應的

使用「需要知道」和「需要使用」的方法,最低權限根據需要限制對資產的存取。 它側重於提前建立和實施存取權限,而不是零信任的持續驗證方法。 零信任透過永久確認實體及其活動的真實性、準確性和有效性來提供主動策略。

總結:零信任與最小特權

零信任和最小特權原則都是堅實的網路安全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了基於使用者身分和情境建立可靠的存取控制的重要性。 雖然 POLP 可以獨立實施,但在零信任環境中應用時最為有效,該環境持續監控使用者行為並驗證實體身分和活動。

在複雜的數位時代,傳統的城堡和護城河防禦策略不再可行。 熟練的駭客可以針對組織部署分散式攻擊方案,因此需要均勻分佈的網路安全策略。 利用一切可用的保護措施(包括零信任和最小權限)來保護盡可能多的存取點勢在必行。